如何正确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学前教育是人生最初接触到的最正规的启蒙教育,而幼儿教师则是幼儿接触社会、学会生活的启蒙者,因此对于幼儿整个人生的成长阶段来说,幼儿教师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从基础做起、因材施教,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对他们施以合理教育,使幼儿在成长阶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主的自理能力真是非常重要。
一、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科学性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传统的幼儿教育,仅注重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与知识的传授,如教会了几首儿歌,能背诵几首唐诗,照顾好幼儿的吃喝拉撒睡,更多的停留在疼爱关心的层面,而忽略了对幼儿的观察和引导,还有些老师认为,让幼儿独立做事情,往往适得其反增添更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宁可亲力亲为也不愿意放手,不给幼儿创造自主锻炼的机会。这样必然会抑制幼儿自主能力的形成,使他们在缺乏锻炼的成长历程中养成依赖、懒惰、不会自主创新的不良习惯。
目前,越来越多的幼儿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中宝、是爷爷奶奶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备受家长的溺爱与娇惯,凡事皆由家长一手操办,严重制约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对幼儿自理能力、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充分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性格特征,为其提供一些自主、自立的机会,在生活中开展循序渐进式的教育,使他们感受自主奋进、自主拼搏带来的成功喜悦,完善并树立他们自主进取的自信心,最终掌握良好的独立生活技能。
二、幼儿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策略
对幼儿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而又繁杂的工程,如对于初入园的小班幼儿,要会穿脱简单衣物、能自己独立进餐、按时睡眠,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而对待稍大些的中班幼儿,在具备了初步的自理意识后,巩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就显得容易得多。针对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则要通过教育引导鼓励幼儿独立进餐、独立睡眠,定期洗澡、勤换衣服并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持环境卫生。因此,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教育计划与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将自理能力培养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中,进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计划式教育培养,为幼儿创造自由、开放的主动环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锻炼自己,逐渐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励幼儿产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习兴趣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为了能令他们集中注意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利用丰富的区域活动,将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寓于区域游戏活动之中,令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潜移默化,熟能生巧。例如我们可通过开展给娃娃穿衣服、比比谁的手和脸洗得更干净,谁会整理娃娃家等活动令幼儿产生兴趣,还可以通过开展特色的穿、脱衣服比赛使幼儿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提升实践能力。抓住生活中每一个能锻炼幼儿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练习,拓宽幼儿的训练途径,提高幼儿的水平。例如,每天餐前引导幼儿主动洗手、午睡前将鞋子脱下后要摆放整齐、起床后要努力自己穿鞋,吃水果时要学会自己剥皮,确立“穿鞋好宝宝”、“自己穿衣真能干”等多个奖项,以激发幼儿不断学习、不断努力。
四、依据幼儿的不同性格特征及能力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不同的幼儿其性格特点会受到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影响,必然会体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充分注重不同幼儿的性格特征,因人施教实现幼儿个性化发展。虽然幼儿最初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由于性格的的差异、家庭环境的不同,必然使幼儿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认清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到底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若由于家庭溺爱教育造成的共性问题,那么教师则可通过集体的教育与强化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若属于个性问题,那么宜采取个别辅导、重点帮助,让幼儿始终沐浴在温暖的鼓励与深情的关怀中,从而增强信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小班初,教师可利用贴水果卡片的形式把幼儿分组,几位老师通力合作,有带幼儿去如厕的,有带幼儿去接水喝的,有带幼儿去洗手的,这样既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自理能力情况又能很好地掌握幼儿的进步程度。一段时间后,还可以通过比赛游戏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宝宝更能干,树立榜样,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独立的自理能力的优良氛围。
另外,良好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瑞吉欧非常崇尚一种理念:“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教师要引领家长学习新理念,放开孩子的手脚,把自由真正还给孩子,家园努力配合,共同培养孩子,形成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在学前教育培养中我们只有用丰富教育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人施教的开展活动,树立家长良好的配合意识,才能真正形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为幼儿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独立、自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