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科学家代表分别是哪些?

时间:2022-05-24 19:53
浏览:586
(科技进步的代表人物)据相关统计,截止2018年1月我国各省培养的科学家在国内外院士的入选情况,其中江苏省共培养了498人位国内外院士,浙江省培养了425位国内外院士,这两个省培养院士的总和达到了923人,占到所有院士总人数的35%左右。江浙两地确实出了不少学术

中国各省科学家代表分别是哪些?

据相关统计,截止2018年1月我国各省培养的科学家在国内外院士的入选情况,其中江苏省共培养了498人位国内外院士,浙江省培养了425位国内外院士,这两个省培养院士的总和达到了923人,占到所有院士总人数的35%左右。江浙两地确实出了不少学术性人才。在江浙之后基本上是广东,福建,山东,湖南,安徽,河北等地,入选国内外院士数量也超过了100人,下面是具体情况:

以上是截止2018.01,而在2019年有128位新当选的院士。在下表我们可以发现,新增两院院士最多的省份是浙江省,此次共有18人入选,占了所有入选院士总人数的15%左右。其次是湖南省和江苏省,分别有15人和14人入选,这三个省份在今年的院士增选方面表现是非常不错的。

以下是现代、近代科学各个省的科学家代表:

(浙江)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 童第周:生物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 严济慈: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江苏)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茅以升:著名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钱伟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吴阶平: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泌尿外科开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计划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

(福建)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张钰哲: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 林巧稚:著名妇产科专家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湖南)汤飞凡:微生物学家,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 张孝骞: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等职。他长期从事内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一生确珍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 梁希:著名林业学家

(江西)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吴有训: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湖北)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侏罗纪时代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

(安徽)邓稼先:物理学家,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

(广东)丁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浙江科学家最多,江苏第二。大部分科学家都出自南方。生为浙江人为浙江感到无比的骄傲!

(写在开头)近现代中国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如浩瀚银河般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限于篇幅,以下仅列举几个省份的代表人物,排名不分先后,他们都是国之利器。省份归属以籍贯为主划分。

一、浙江省

钱学森

英文名: Qian Xuesen、Tsien Hsue-shen、 H.S. Tsien

别名: Qian Xuesen

籍贯: 浙江杭州

出生地: 上海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血型: O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11年12月11日

星座: 射手座

去世年月: 2009年10月31日

职业: 科学 科学家 科学 空气动力学家 学者 科学

毕业院校: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并加以迫害,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蔑陷害他为“间谍”,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14公斤。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了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通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钱三强

别名: 钱秉穹

籍贯: 浙江湖州

出生地: 中国浙江湖州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13年10月16日

去世年月: 1992年6月28日

职业: 科学 核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巴黎大学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原籍湖州。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中科院学部委员、中科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 1999年9月18日,钱三强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三强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是一名立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他艰辛开拓,毕生致力于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制,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建立与发展,为培养和吸引人才,为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钱三强和钱骥、钱学森被并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

竺可桢

职业:科学家,地理学家,气象学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上虞

出生年月:1890年3月7日(庚寅年)

去世年月:1974年2月7日(甲寅年)

毕业院校: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竺可桢文集》《竺可桢日记》

竺可桢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和物候学的开拓者,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08年入上海复旦公学求学,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2008年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评选中,与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二、安徽省

邓稼先

籍贯: 安徽怀宁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24年6月25日

去世年月: 1986年7月29日

职业: 科学 核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 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美国普渡大学

代表作品: “两弹一星”

邓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邓稼先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在他逝世后13年,被追授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于1967年领导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同志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杨振宁

英文名: Chen-Ning Franklin Yang

籍贯: 中国安徽

性别: 男

国籍: 美国 (2017年恢复中国籍)

出生年月: 1922年10月1日

毕业院校: 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Nobel Prize, Physics), 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及拥有多项荣誉学位,被誉为是“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名誉教授。

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Rumford Prize)。;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U.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1994年获鲍尔奖(Bower Award);1996年获玻戈留玻夫奖(N. Bogoliubov Prize);1999年获昂萨格奖(Lars Onsager Prize);2001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奖(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等。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 ,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三、江苏省

华罗庚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小学就读于金坛仁劬小学。1922年,华罗庚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1925年夏毕业。由于家中贫穷,他只好到免学费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但华罗庚还是因为家中无力提供杂费和住宿费而退学。1926年,16岁的华罗庚回到金坛后,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同时开始自学数学。1929年12月,华罗庚在《科学》杂志第14卷第14期上发表《Sturm氏定理之研究》。1930年12月,华罗庚在《科学》第15卷第2期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

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学习边工作,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并同时自学了英、法、德语,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被熊庆来破格任用为助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主持创立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并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后突然心脏病发倒在讲台上,送院后证实不治,终年75岁。

茅以升

别名: 字唐臣

籍贯: 中国江苏省丹徒县

性别: 男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896年1月9日

去世年月: 1989年11月12日

职业:桥梁学家

作为我国多学科卓越专家的茅以升,允为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20世纪30年代,其担纲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钱塘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1933年,30年代,茅以升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1959年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余年中当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桥梁次应力》、《钱塘江桥》、《中国的古桥与新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1979年应邀访问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82年被美国工程院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钱塘江大桥的建成,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赵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吴兴人,出生于河南开封,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并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赵九章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中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1944年—1949年兼任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 )理学院气象系教授,讲授动力气象学。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发展成一个人才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的科学家受过赵九章的指导。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中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

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赵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科学事业的科学家的。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倡议,并经中央批准为赵九章先生树立铜像,以缅怀他为中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四、江西省

袁隆平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30年9月7日(庚午年)

职业: 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毕业院校: 中央大学附中,西南农学院

主要成就: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代表作品: 《袁隆平论文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论文集》

党派: 无党派

协会职务: 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居住: 湖南长沙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从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五、湖北省

李四光

别名: 原名李仲揆,字仲拱

籍贯: 湖北省黄冈县

出生地: 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

性别: 男

民族: 蒙古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889年10月26日

去世年月: 1971年4月29日

职业: 学者 科学家,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 教育 教育家

毕业院校: 英国伯明翰大学

代表作品: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中国古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创立大地构造理论地质力学,对亚欧大陆东部山脉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之前的大地构造理论之一。

20年代,李四光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解放后,李四光对中国的能源、地震、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推动了中国地质工作的开展。他还非常精通于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地质和地质力学。李四光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错误论断,为中国人民找到了大油田。

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9年5月29日,经前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评选,授予李四光“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

同年12月6日,苏联地质界对他的崇高工作和在中国创建的地质科学经验,作出了公正的总结。苏联克鲁泡特金教授在《自然》杂志上撰文,介绍了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的成就。

2009年10月,李四光入选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

2009年10月4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天文台即将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李四光星”,这是继明安图后第二次用蒙古族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六、河北省(天津市)

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26年8月16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5年2月27日,于敏获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2015年10月13日,于敏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七、福建省

陈景润

籍贯: 福建福州市

性别: 男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33年5月22日

去世年月: 1996年3月19日

职业: 科学 数学家 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毕业院校: 厦门大学数学系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侯德榜

(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启荣,字致本,生于福建闽侯,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20世纪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30年代,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40~50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 

1926年,中国“红三角”牌纯碱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侯德榜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写在最后)在我们伟大祖国近百年来的腾飞发展中,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以上只是他们中的极少数代表,正是因为这些人才的不懈努力和在科技领域的不断攀登,才会有祖国今日的辉煌成就,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

标签阅读:

登 录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用户协议》《隐私协议》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隐私协议》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