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杂志宣传标语?
一、美食杂志宣传标语?
1.健康成长,还是吃原味盛香好。
2.成长要健康,盛香更经典。
3.美食韵律,齿间飞扬。
4.爱生活,爱健康,爱上盛香美味!
5.经典美味,盛香中国。
6.营养健康,难忘盛香!
7.经典食客,盛香陪伴。
8.品味盛香,享受经典。
9.经典盛香,人人喜欢。
10.健康源于自然,味美始于盛香!
11.盛香飘过来,拒绝没道理。
12.健康成长,吃经典盛香。
13.妈妈选盛香的健康,宝宝选盛香的美味。
14.盛典出品,香味飘扬。
15.伙伴同窗,共享盛香!
有吸引力的美食广告宣传语1
1、健康烧烤,派厅时尚味好。
2、不闻简羡余人间烟火,但食人间美味。
3、不一样的烧烤体验,烤出不一样的新意。
4、尝百味烧烤,品人生百味。
5、超凡的'味道,超凡的体验,超凡的享受。
6、吃喝玩乐不失之雅,色香味形自成一格。
7、创意烧烤,时尚享受。
8、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9、到听泉观澜,我们为您缔造“品味”。
10、告别城市喧嚣,置身世外“烤”园。
11、观看世间奇景,烤出人生百味。
12、韩味烧烤,新派一流。
13、健康烧烤,时尚味好。
14、斤斤有味,食全食美。
15、精心炮制,香飘千里。
16、静享美味不担忧,听泉观澜吃烧烤。
17、吃出健康,吃出快乐。
18、吃拦滚在嘴里,爽到心头。
19、美味爽口,风味特殊!
20、原滋味,好滋味!
二、求《天下美食》杂志社的介绍,即创刊至今的历史。
《天下美食》杂志是由上海寻味传媒集团于2006年投资创办的生活类杂志,也是国内第一本主张由美食进入高品质生活方式的生活类杂志。该杂志创刊以来,一直以“有色、有味、有劲”为编辑方针,同时立足中华美食传统,探索中国人对美姿段食的态度、情感以及各种心理冒险。杂志试图以美食为线索,透析当代中国人的社交圈以及生活方式,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当代中国人迹宽誉美食生活方式的众生态。
2009年9月 《天下美食ZEST》重装上阵
《天下美食》创刊于2006年,最初是由国内资深媒体人、广告人打造的餐饮行业信息传播平台。通过制作最强大的专题内容,满足中国高端人士的阅读需求。
2009年9月,巧伏《天下美食FOOD REPORT》全面升级,更名为《天下美食ZEST》。基于专属高品质读者库,针对动态变化的主流生活需求,《天下美食ZEST》聚焦最具中国特色的美食社交方式,主张透过饭局进入活色生香的当代大生活。
《 天下美食 》是中国美食家和美食爱好者的美食生活类杂志。《 天下美食 》作为读者的外食圣经,是现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它涵盖所有有关美食生活享乐的内容,包括中国地道美食、中国美食文化、饮食潮流、美酒与饮品、高级餐厅介绍与推荐、高品质餐具、厨具等。《 天下美食 》对美食知识、潮流以及延伸内容做专业报道,对高级餐厅的专业报道,使读者掌握充分资讯,让读者的外食更轻松和有品味。杂志渣哗同时传达以美食为载 。天下美食》杂志是由上海寻味传媒集团于2006年投资创办的生活类杂志,也是国内第一本主张由美食进入高品质生活方式的生活类杂志。该杂志创刊以来,一直以“有色、有味、有劲”为编辑方针,同时立足中华美食传统,探索中国人对美食的态度、情感以及各种心理冒险。杂志试图以美食为线索,透析当代中国人的社交圈以及生活方式,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当代中国人美食生活方式的众生态。
2009年9月 《唤姿天下美食ZEST》重装上阵
《天下美食》创刊于2006年如链行,最初是由国内资深媒体人、广告人打造的餐饮行业信息传播平台。通过制作最强大的专题内容,满足中国高端人士的阅读需求。
2009年9月,《天下美食FOOD REPORT》全面升级,更名为《天下美食ZEST》。基于专属高品质读者库,针对动态变化的主流生活需求,《天下美食ZEST》聚焦最具中国特色的美食社交方式,主张透过饭局进入活色生香的当代大生活。
三、《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样红
《舌尖上的中国》“山水腊肉”海报 CFP 图
《舌尖上的中国》截屏图《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 CFP 图
一部纪录片正在悄无声息地红遍全国,它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毕亩渣》。直到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陈晓卿仍然难掩激动之情。陈晓卿说,他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因此传递的不仅有美食,还有一种感动。他说:“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
吃的味道
传递不同地域的文化
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镜头却迅速跳转讲述其它地方的捕鱼场景……纪录片中,这种类似的画面经常出现,让观众欲罢不能。而不少鲜为人知的习俗,则让观众大开眼界。比如云贵地区延续至今、古老的“新米节”,新米下来时,人们要举行仪式,往禾仓里储存稻米;新生儿降临,亲戚朋友带来的礼物是大米。
同一种食材畅行南北,在不同地域嫁接、组合,诞生了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食物。陈晓卿告诉记者:“我们实际上是用‘吃’来传递各个地域的不同文化,我们拍了食物的差异性,也拍了它们的共通之处。比如北方有凉皮,南方有米粉,这是稻米粉食的不同变种。比如桂林米粉,可能来自秦始皇命军队修筑灵渠,北方的面条才在桂林有了一种新的形式——米粉。从饮食的角度,能看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国家。”
品味生活
人间味道或在边远处
有观众说,纪录片充满温情;还有观众被纪录片颠覆了以往的观念:对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一直认为是琳琅满目的菜系或技艺精湛的厨师,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美食背后劳动人民的纯朴与智慧。
为拍这部纪录片,陈晓卿及其团队去了近100个地方,耗时差不多一年。还动用了诸多美食专家、文人雅士做智囊,并运用了Sony F3高清拍摄机拍摄。用陈晓卿的话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向中国地方饮食文化致敬的产物。
陈晓卿说:“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厨师分级别,食材不分,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并不意味着这种生活方式很高贵。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
触动情感
味道里有绕不开的乡愁
这部以美食为题材的纪录片,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首部高端美食类纪录片。不过,这个选择不仅在于导演陈晓卿是个“吃货”,还因为他希望以美食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许多普通劳动者的劳作。农妇一大早带着家人摘辣椒;渔民踩着高跷捕鱼……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浙江慈城,一对空巢老人最开心的时刻,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
因为这种触动情感的内容,让不少海外游子看得热泪盈眶,拨动耐模了他们那根叫“乡愁”的心弦。
“舌尖”效应 一部电视纪录片竟带火一个产业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舌尖”便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词汇之一,网友们自发创造了“舌尖上”的地方版,“舌尖上”的高校版……这个传统媒体节目借力网络媒体成功推广的案例,引起了不少网络营销者的关注。
曾经在网络上成功推广过《甄嬛传》、《宫锁珠帘》等项目的传播研究者骆力分析道,这部纪录片的题材很好,因为美食是最容易被各阶层接受的话题。其次,它延伸出了各方面的话题,比如各个地方的观众看完后开始自发创作舌尖上的美食,这为纪录片的热播带来了口口相传的效应。第三,网购的推广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长期从事微博营销的峻风文化公司资深营销总监戎盼飞指出,淘宝数据显示,自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开播之后5天内,共有5844791人上淘宝网找过零食特产,搜索次数达471万次,搜索量环比增长13.54%,有2005万人浏览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万余件。5月24日,淘宝网推出“舌尖上的淘宝”手悄,集纳了纪录片播出的几十种美食特产,在短短24小时内,超过31万人关注了“舌尖上的淘宝”,浏览量高达1000万次,成交7万多件。在此带动下,食品相关类目支付宝成交额达2195万元,环比增长16.71%。因此,尽管《舌尖上的中国》并没刻意进行这方面的营销,但网络上的强大影响力带来了想象不到的后续推广,《舌尖上的中国》也因此受益。
“舌尖”反思 一个好的营销模式是抓住百姓的心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还未播出,微博上已有很多人在议论。5月14日早上十点过,陈晓卿在微博上上传了那幅“山水腊肉”的海报,用异常低调的语气写道:“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求各位亲帮转。”海报上有播出时间、频道,还附带了一条片花的链接。
直白而恳切的态度,让这条微博很快便转发了上万次。
峻风文化公司资深营销总监戎盼飞称,虽然这部纪录片没有刻意在微博上营销和宣传推广,但是导演陈晓卿的一条微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指出,当时片花里的链接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不仅以美食这个题材吸引了众多“吃货”,同时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纪录片风格、更为国际化的叙事手段,吸引了微博上的文化人。另外,陈晓卿作为纪录片导演和美食专栏作家,拥有十多万的粉丝,他身边又有许多文人朋友的转发,口口相传。因此,纪录片尚未开播,就积累了好口碑。
随着纪录片的热播,好多观众开始在网上展开激烈讨论,一方面是纪录片本身,另一方面则产生了“反舌尖”话题——食品安全。在戎盼飞看来,这种讨论也是纪录片走红的推动力量,“越是争论多,越是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大家也就更愿意去看这部片子了。”
“漂”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常态。陈晓卿说:“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不但在国内火,在国外也很受欢迎。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透露,他们已与德国、韩国、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机构达成销售协议或意向。
骆力表示:“可能‘舌尖’的成功有一些偶然的原因,但其方法值得研究和借鉴,这有助于传统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找到发展的有利机会。”
幕后故事
电视上的美食
“看得吃不得”
陈晓卿说,享受美食和制作美食节目是两回事。一道菜出来,先要拍下来,吃的时候肯定便已经冷了。如果没有时间,还吃不了。
陈晓卿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其实电视上的许多美食只是好看却不能吃。“一份美食,你想让它新鲜欲滴,在视觉上带给观众刺激,最好是趁它没熟的时候。以前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叫阿米,现在已出过好几本书。后来我去她家吃饭,她蒸的鱼特别漂亮,但是我一筷子下去,鱼肉是生的。你看到杂志上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没熟的。”
《舌尖上的中国》执行总导演任长箴透露,导演班子组建起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中国烹饪协会,请教关于烹饪的学问。面对这些烹饪界的大腕儿,导演们提的问题却非常外行。比如他们问钓鱼台国宾馆的行政总厨:“国宴吃什么?”行政总厨回答:“国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好吃了,因为国宴必须很精致,所以味道主要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