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来,众多培训机构将何去何从?

时间:2022-09-06 00:42
浏览:509
(双减政策哲学分析)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科类教培机构的出路不在乎以下几条路:⒈转型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已经成为禁区,大多数学科类教培机构会利用已有的资源,转型做素质类、艺术类的培训机构,如果经营得当,照样可以继续挣钱。我们本地有一家学科类教培机构,双减政策出台

双减政策下来,众多培训机构将何去何从?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科类教培机构的出路不在乎以下几条路:

⒈转型

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已经成为禁区,大多数学科类教培机构会利用已有的资源,转型做素质类、艺术类的培训机构,如果经营得当,照样可以继续挣钱。我们本地有一家学科类教培机构,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就已经布局素质、艺术类培训,拥有10个学科类培训分校的同时,还用有12个艺术兴趣类机构,可谓是眼光长远,未雨绸缪。

⒉继续经营

有牌照的机构,精简人员后继续经营,只是培训的对象不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是高中生课程。

⒊止损关门

双减之后,培训机构要根据本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市场需求考虑转型。

“双减”之下,谁能解开家长心里的“分数”结?

这是社会问题,是一个需要待解决的系统问题,首要问题是如何解开家长的忧虑,后面的问题才会逐步解决。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真的是太好了,他的实施一定会纠正教育行业的混乱局面,减出一片新天地。

双减,给学生减压,给家长减压,好!!

我是一名老师,以前一直教六年级语文,连续教了近三十年,我知道家长对分数的重视度。说真的,我知道质量立校,知道名次、分数直接体现某个学校,某个老师的水平,但我并不赞同学校、老师太过地看重分数,当然也不赞同家长太过地重视孩子分数。

分数高的孩子一定都是优秀的吗?补课补得多的学生一定是成绩优秀的吗?我的回答是不一定。

让孩子透口气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成长,少用点高压的手段,愉快自觉地学习,会事半功倍,苦闷机械地读书,会产生厌烦情绪,反而会适得其反。凡事要适可而止,我认为学习也一样。

家长们也能透口气了,坐下来放松放松自己,多陪陪孩子吧。别总想着孩子不补课就是不上进了,那是有些补课机构给你的误导,其实你的孩子很优秀,不补课照样成绩棒棒哒!

相信在双减之后,孩子们的面貌定会焕然一新!

“双减”高压来临,校外培训机构如何强势逆袭?

大家好,我是羽翼课堂创始人Benny。教育培训机构怎么办?

1、转型:K12监管加强,盈利模式走不通的情况下,转型是无法避免的一条自救之路。 转型的方向无非那么几个:素质教育,成人教育,托班等。业内速度快的几家,高途课堂上线成人培训业务。学而思也开了托班。

做为双减政策的应对,新东方,昂立,学而思等,早早的就将8月的暑假班课程调整到了7月上。不知道各位对新东方早前发的辟谣微信是否还有印象,只能意会。

2、虽然不想说,但是将会有很大一部分机构关门。节假日、寒暑假不能辅导上课,资金要进入监管账户,对于哪些经营不正规的机构是致命的。在这只希望受影响的家长少一点,老板们能多为客户想一点,减少家长的损失。

3、个人认为双减政策对教培机构来说,也并不是毫无机会。市场的需求还在,行业内的机构在减少,这是一个剩者为王的时代!只要挺过1-2年,活下来的机构可能坐在办公室内就能把钱收了!

4、机构要创新。可以创新的方向也有很多,比如说,因为有综合评价且影响到中高考,那么机构可以开展社会实践课程,这绝对会是一个新的需求点。且是对学校授课的一个有利补充。还有与别的行业进行跨行业合作,举个简单例子,比如社区活动室或者图书馆,这类的场所,完全可以开设公益课,获取生源。

如有其它问题,请关注公众号“scyyhd”,会安排专人,第一时间回答您的疑问~~

伴随着2021年之初的“基金热”,网红基金经理张坤的大名,即使是没有炒过股或买过基金的网民也听说过。他手中的基金“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118001)”投资组合,一度成为很多投资者的风向标。

对比张坤近期的持仓情况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相比2021年Q1,张坤在Q2果断清仓了好未来、新东方等教育股。

2021年7月23日下午,新东方等教育企业股价经历了一次罕见的断崖式下跌——新东方(HK:09901)跌幅一度接近50%,创下历史最大单日跌幅记录。高途(GOTO)、好未来(TAL)等美股上市企业,同样暴跌过半,“腰斩”都不足以说明其惨烈程度。

被张坤躲过的这次教育股价大跌,源于近期网传新一轮、更为严格的教育领域监管政策即将施行。2021年7月24日,新华社报道,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正式向社会公开。(以下简称意见)

好未来、高途等教培领域头部企业,纷纷通过微博等渠道称,将“坚守教育本质,严格贯彻执行相关规定和要求,依法合规经营”“坚决拥护双减工作,致力于与家庭、学校和政府形成合力”云云。

“短期看震荡,长期看规范。”

一位接近监管侧人士向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表示。随着《意见》的正式出台,风暴中的教培行业也将逐渐回归平静,回归教育本质,回归立德树人之源。

《意见》是以何种逻辑影响教培行业的?教培行业又将往何处去?

教育的归教育,资本的归资本

“网红基金经理”张坤等人操盘的公募基金,向来被称为“聪明钱”。他们的每一次操作,都包含了基金经理、投研团队等投资者、研究者的深入洞察,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资本市场未来的走向。

教育行业不被“聪明钱”看好,也意味着资本正在“撤离”教培行业。在《意见》正式出台后,这个趋势将更加明显:让教育的归教育,资本的归资本。

“欢迎社会力量办教育,但是教育不能成为资本赚钱的手段,更不能让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曾表示。《意见》中的许多规定,都是围绕着防止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展开的。

比如《意见》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等等,就从政策层面上对资本在教育领域的扩张形成了强力遏制。

图源:好未来微博

目前,好未来、新东方、高途等大部分培训机构已经在香港、美国等地上市。有分析人士指出,鉴于“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的规定,不仅一些没有上市的学科类培训的企业将难以上市,这些企业若要做到合法合规运营,也将面临业务上的调整,乃至退出证券二级市场。

教培行业在一级市场的投融资,亦将被“严控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的政策限制。

过去,教培行业,特别是在线教育行业融资轮次密集。其所获资本,大部分都用在了扩张规模和广告获客上,对于提升教育质量的投入,反而被放到了第二位。这种本末倒置、不符合教学规律的行为,也将得到有效遏制。

很多分析人士认为,《意见》已基本堵住了资本在教培行业无序竞争的路子。在《意见》中,还规定了“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这两项具体政策,更是限制住教培公司“借壳上市”等路径,在资本和教育之间建立一道坚实的隔离墙。

对于一级市场投资者来说,这是他们所必须承担的。《21CBR》引用多鲸资本合伙人葛文伟的话称,“大约20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被迫沉淀在行业里,暂时出不去了。”

也就是说,即使张坤们能借助抛售二级市场的教培类股票离场,那些投资在尚未上市的教培企业的资本,也不能借助上市离场的渠道回笼资金。

教培行业不会死,但也别想“发财”

“下个秋季学期,我一周的课时可能只有三、四节了。”

几位头部在线教育机构的教学岗教师向刺猬公社感叹。一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线教育行业经历了一场沧海桑田。仅仅从教师成长的视角来看,年纪轻轻、年薪百万的网课老师之后,是一大群刚毕业就遭遇教培公司毁约的年轻人。想要借助教育“发财”,对于公司和个人来说,正在变得遥不可及。

《意见》中已经明确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这表明,教培行业也要回归公益性的本质,其利润空间将大大受限。

对于教培行业的限制,《意见》中的规定是全方位的。在时间上,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

对于教培机构、特别是线上教培机构来说,合法、合规的培训时间仅剩学期内的教学日放学后。在“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的规定之下,随着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广泛铺开,也正应了那句经典解说词——

留给教培行业的时间不多了。

另外,全面“从严”的监管,也将让教培行业曾经的“灰色地带”,比如“超前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充实学科类培训”“境外课程培训”等变成黑白分明的清晰地带。教培行业,由此失去了利用政策模糊区域进行操作的空间,经营范围得到进一步规范。

一些新的教培行业玩法和产品,比如“拍照搜题”“一对一英语外教”等,也被《意见》专门点名,明令禁止。在这之后,专门运营此类产品的团队和公司,将面临比其他同行更为困难的业务转型。

尽管政策改变不了始终存在的教育需求,教培行业始终会有其用户,但最终将告别“高回报”时代,变成一个注定存在、但不复极速扩张的行业。

对于一些机构来说,《意见》的出台也是一大机遇: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也包括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于现有的机构来说,其牌照将更为珍贵,具有相当的稀缺性。

没有教培的时代,只有时代的教培

2020年疫情以来加速发展的教培行业,不光“锁”住了大约2000亿元投资资金。仅仅在2020年的一个暑假,在线教育公司们就烧掉了上百亿元营销费用。

这是在线教育和教培行业盛况空前的时代,但也成了以流量和获客、留存为根本逻辑的时代,一个和教育初心渐行渐远的时代。随着《意见》的出台,这个时代落下了它的帷幕。从教培到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本质、初心。

《意见》同时也封堵了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的无序扩张,将这两个阶段的课外教培,参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进行管理。一些分析人士此前给出的“向学前和高中教育转型”的出路,对于课外培训行业来说并不成立。

阻断教培行业在时间、内容和学段上的无序扩张,本就是《意见》的应有之义。配合《意见》中的政策导向,才是教培行业走上合法、合规之路的根本保障。

这不是教培的时代。教培行业,只能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从时代的角度看,《意见》的出台并不是孤立事件,它的前前后后,有着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意见》一起,全方位推动教育“去产业化”。

2021年6月,教育部成立了新的部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其权限包括拟定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组织实施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治理等。

2021年5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公布,将于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也不得转为民办学校。其他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

这是一个教育行业之外不易被捕捉的信号,体现着政策层面对于教育公平的决心。

另一个信号则关于“学区房”。2021年4月的政治局会议上,“学区房”一词正式出现在了如此高级别的会议文件中,表明政策已经开始注意到教育和地产行业的联动。紧随其后,以北京为代表的城市对学区房的打压,更是证明政策希望限制学区房带来的教育不公平。

图源:人民日报微博

学区房、天价辅导班、公办校参与的民办“超级中学”,本质上都会指向一种结果——教育不公平:谁“投资”多,谁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是应试培训,从而有更大的机会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

现在,以《意见》为代表的政策不光要打破这种不公,更要制止由此带来的“内卷”:学科类教培行业不生产知识,也不传授知识,只能帮助学生提升应试能力。

教育内卷,意味着大量的无效支出和资源浪费,限制的并不只是学生的创造力和长远发展,在教育领域的过度投入,势必影响居民在其他领域的消费,进而影响整个国内经济“内循环”。

“双减”政策,可谓正好。

登 录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用户协议》《隐私协议》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隐私协议》

忘记密码